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44章巴黎合约(3/3)

绝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。

1856年1月,考灵顿爵士接替辛普森爵士成为新的英军总司令。可惜他的上任时机并不巧,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同意和谈,继续扩大战争的契机已经不存在了。

1856年1月16日

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接受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,同意展开和谈。

2月25日,巴黎和会召开。

英、法、唐、奥斯曼、撒丁王国和俄国参加,奥地利因为提出“维也纳四点”方案也参加了和会,

沙俄帝国希望普鲁士王国出席,以得到它的支持,避免在和谈中遭受到群狼围剿,但英国反对,理由是普鲁士王国没有参战。

最终还是英国人的意见占据压倒性的上风,沙俄谈判代表不得不面对一致阵线上各国,仿佛一只陷入非洲鬣狗撕咬中的母狮,进行着艰难的谈判。

事实上

沙俄并不是没有同情者和支持者,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就并不希望英国过度削弱俄国,这会让法国承受更大的压力,独自面对欧洲乱局。

因此,在巴黎和会上,法国作为东道主很多时候,都给予了俄国有力支持。

大唐王国在这一问题上也态度暧昧,李察同样不希望英国在欧洲过于强势,有一个随时能够触动英国敏感神经的沙俄顶在前面,英国佬多少能够消停点,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欧洲,而不是北美。

所以,在适当的议题上,大唐王国给法国打了助攻,变相的支持沙俄的合理诉求。

比如克里米亚半岛问题上;

英国要求沙俄割让克里米亚半岛,沙俄坚决反对,法、唐两国默契的支持了俄方代表的立场,这让强硬的英国谈判代表不得不退让。

发生在巴黎的和谈,成为1856年聚焦全世界目光的中心议题,也是大唐王国第1次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心,以胜利者的身份参与国际秩序制定。

这无疑推高了大唐帝国的国际地位,其三流列强地位,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。

在巴黎和会上,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,各国终于达成了一致。

3月30日,《巴黎和约》签字,主要条款有以下几点;

一,列强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“独立与完整”。

二,奥斯曼帝国保证不分种族与信仰改善境内人民的状况。

三,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被占领土,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,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奥斯曼帝国,并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的保护权。

四,塞尔维亚、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仍归奥斯曼帝国,俄国不得干涉,由列强共同保证。

五,黑海中立化,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,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