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应景了(2/2)

,而且是有关时政的名诗,自然会落在这位天的耳中。

于是乎,朝廷里的诸公们,对于这首诗异常默契的选择了不闻不问。

但是杨相还在,这些“派”的朝臣又不敢太过脚。

于是乎,在正月十七的凌晨,杜举人还在家中安睡的时候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,敲响了杜家的院门。

皇帝沉默了一会儿,问:“这首诗,是谁写的?”

这样的度之下,这首诗自然很快传到了朝廷诸公的耳中,面对这首稍稍有些诛心的诗,官场上的反应有些不太一样。

皇帝陛下还在东的时候,就是这位大伴在东看着长大的,后来那位十岁的太殿下主朝廷,大伴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陈国的大太监。

听到了皇帝的呼唤之后,这位只有三十五六岁的大太监连忙从一旁迈着小碎步走了来,然后跪在了皇帝面前,叩首:“婢在。”

因为建康如今这个局面,是他们李家人,或者说是他的父祖们一手造成的,如今这首诗明里暗里嘲讽时政,就是明里暗里在嘲讽他的父祖们。

明,是皇帝边的太监,也是看着皇帝长大的大伴。

甚至,心里有些恼火。

杜家人打开院门,就看到自家门站了四个壮汉,当先一个汉手持腰牌,声音冷漠。

“回陛下。”

“内卫办案。”

事实上,皇帝陛下见到了这首诗之后,先是愣了半晌,然后坐在了龙椅上,脸有些发红。

皇帝陛下淡淡的说:“然后把详细情况报到朕这里来。”太监:“婢明白”。

而皇里的皇帝陛下,也不是聋,建康城里了一首“名诗

秦淮河畔一些投机的青楼楚馆,已经开始编排这首诗的曲,准备蹭个度,当个小曲儿来唱了。

首‘

“去查清楚。’

但是现在,派已经开始势弱了。

杜参本人的名气,这首诗在上元诗会的第二天,就差不多传遍了建康城。

如果是在几年前,乃至于一年前杨敬宗杨相国当政的时候,建康城里了这诗,那么作者多半会被以“诽谤朝廷”“诽谤君上”的名义逮起来,扔建康府大牢里好好享受享受。

相当于是上了建康的“搜第一”

不少朝臣看到这首诗,虽然不至于拍手叫好,但是也难免会生一些愤懑之心。

“杜举人在家否?”

虽然杨相国在朝廷里依旧拥有非常恐怖的影响力,但是在皇帝即将亲政的前提下,这些派的人就没有了从前的嚣张气焰。

说到这里,太监顿了顿,继续说:“不过据杜参自己说,这首诗不是他写的,是他在秦淮河畔听来的,杜参此人颇有诗才,婢猜想,他应该是怕担责任,才把这首诗推脱到路人上。’

太监恭敬低:“是昨天晚上上元节的时候,建康人士杜参,在秦淮河上元诗会上念来的,这个杜参是洪德三年的举人,目前还没有中士。

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,这首诗里写的内容,可以说是句句属实。于是乎,皇帝陛下一个人盯着这四句诗看了小半个时辰,然后才缓缓挥手:“明。”

这对于一位皇帝来说,是不太好忍的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