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们在祝青臣刚刚批复过的文书里,找到了他对自己丧礼的安排。
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弱症。
他还说自己命浅福薄,年纪轻轻,受不起排场太大的丧礼。
但所有人都知,他只是想省钱。
于是呕心沥血,辅佐新帝。
喝药闷汗都无济于事。
“什么福薄命浅?祝卿卿是天底下福气最厚的人!我说他
得上,他就
得上!”
随后力气加重,他搓着祝青臣的脸颊,捧着他的脸,用自己的脸颊
地贴着祝青臣的脸。
他说,祝青臣生之时,天降异象。
终究没能见到最后一面。
为了得上祝青臣,李钺在凤翔城匆匆祭天登基,给祝青臣拟了一个长长长的封号。
原来早在前几天,李钺得知祝青臣被困雪地,缠绵病榻的时候,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,不停蹄往回赶。
若是平日里好好将养,个富贵人家的闲散公
,或许能够平安终老。
若是不告诉李钺,等李钺回来之后,只怕会疯。
他说自己跑不动,要靠那个木带着他。
哭过之后,李钺打起神,开始
持祝青臣的丧礼。
他们都清楚李钺和祝青臣的情意,也知李钺的脾气。
直到亲卫上前,把他拉开。
说完这话,他整个人就地倒了下去。
三年前的一个冬日,草原游牧落侵扰凤翔,祝青臣
城巡查士兵守备,回程路上,天降大雪,一行人被困在雪中不过半日。
祝青臣斜靠在枕上,只说了一句:“不要告诉李钺,不要难过。”
前线战事吃,他不想在这
事情上
费太多。
只可惜,还是迟了一步。
等到朋友们察觉不对劲的时候,已经是天黑了。
折腾了三天,屋上积雪厚重,李钺站在白茫茫一片之中,痛哭
声。
结果,他们派去送信的人前脚刚去,李钺后脚就回来了。
在烛火照不见的地方,趁所有人都看不见,李钺地抱着祝青臣的脸,细碎的亲吻落在他的脸颊上。
他吃了一碗气腾腾的
酥酪,靠在枕边,让侍从们把这阵
积压的文书拿过来。
朋友们把祝青臣临终前批写的文书给他看,李钺只看了一,便暴
如雷。
停灵在文渊殿,棺材去西街铺定一个,十两银
的就够了,铺
里还会送香烛和纸钱。
他又见了自己的朋友们,与他们说笑,叮嘱他们,前线战事吃,他的丧仪排场不宜过大,不要铺排浪费,更不要动摇军心。
祝青臣被送到文渊殿,安顿下来之后,李钺才赶回来。
就这样拖拉了四五日,一天傍晚,祝青臣似乎有所好转,面红
起来,整个人也有了
神。
李钺扶着棺材,不敢置信地伸手,去
碰祝青臣冰冷的脸颊。
朋友们还是派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远在前线的李钺。
原先那个十两银的棺材不能再用,附赠的香烛和纸钱也不能再用。
跟着,李钺拿着祝青臣穿过的官服,爬到屋
伤、城墙上招魂,又请了方士
士来作法。
可是回去之后,祝青臣便受了风寒,发起,一病不起。
一切照他的意愿
行,唯有一件——
他又召见了城里的几个文官,让他们给祝青臣写一篇文章。
朋友们猛扑上前,围在他边,握着他的手,大声呼唤他的名字。
李钺给祝青臣换了一个十六人抬的厚重棺材,殿中布全
换成了丝绸,蜡烛也换成了长生烛。
三日三夜,他坐在文渊殿里,抱着一块厚重名贵的木,拿着刻刀,一笔一划将封号刻上去。
朋友们不必太过悲痛,若是实在思念,想起他时,给他写一篇祭文就好。
他了半个时辰,召见城中官员,将所有事务安排妥当,确保满城百姓能够安稳度过冬日。
偏偏他生在世,慈悲心
,一心想要平定天下,救苍生黎民于
火之中。
不知过了多久,朋友们声嘶力竭,失了力气,跌坐在地,像是终于接受了祝青臣已经离开的事实。
下葬之时,更不需要什么陪葬品,把他小时候玩过的玩、写过的文章,还有小时候李钺帮他修好的那个木
,和他放在一起就好了。